黄庭坚在《寒食帖》的跋文里调侃苏轼?

然而身为一个杰出的书论家,苏轼自然知道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乃是「无意」。「无意」不是没有任何意识,而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。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,是书家心灵的外化,而人的情感总是自发的、自由的 ,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约的,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,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表达,也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,书家才能「穷变态于毫端,合情调于纸上」而人书合一。

苏轼认为好的书法艺术完全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之意的自然流露,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。他曾多次在酒后作书,便是在寻求这种「无意」,他在《与上言上人书》中说:

「雪斋清境,发于梦想,此间有荒山大江,修竹枯木,每饮村酒,醉后曳杖放脚,不知远近,亦旷然天真。」

苏轼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,他的哲学思想以佛道思想为主,其中又以庄子、禅宗思想为重,而庄、禅之核心乃「无」、「空」,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也是一种庄、禅的精神境界,即「无意」。《寒食帖》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。

《黄州寒食帖》为墨迹素笺本,横118厘米,纵33.5厘米,共17行,129字,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,无款及年月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作品为两首五言古风,诗句苍劲沉郁,低回长叹;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 ,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,作品浑然天成,在技巧、情感、意境上都无可挑剔,诗、书俱出自然。

无怪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之折腰,在帖后题跋曰:

「东坡此诗似李太白,犹恐太白有未到处。此书兼颜鲁公、杨少师、李西台笔意,试使东坡复为之,未必及此。它日东坡或见此书,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。」

山谷此言可谓入木三分。

然而胸中无盘郁纠结,何能寄寓又何所外化?盘郁纠结者为何?元丰二年(1079年)苏轼受到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的排斥,因北宋最大的文字狱「乌台诗案」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,闲职长达四年 。

时苏轼四十有七,政治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,济世壮志难酬,痛苦不堪;在经济上陷入困窘。精神落寂,心境抑郁,穷困潦倒。恶劣的生活环境,郁闷、愤慨的情绪使苏轼奋起唿喊,郁积于内而不得不发之于外,使这一时期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高峰,《黄州寒食帖》正为此时的代表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