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(1037——1101),字子瞬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人。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、奇才和雄才,诗、文、书、画都成为开创一代书风气的大家。
作为「唐宋八大家」之一,苏轼的散文、诗词、绘画都有极深的造诣。其书法更是位列「宋四家」之首,历来备受称誉。他和黄庭坚、米芾等人开创了尚意书风。其书广泛汲取前人营养,得颜鲁公的丰雄,李邕的豪纵,杨凝式的任意,柳公权的清劲,又以二王风姿妩娟为基础,兼融汉碑之宽厚,魏碑之刚健。理论上强调「意」和「韵」,不拘古法,力主创新,作品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大文学家、大书法家的深厚素养。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,加之学问、胸襟、识见处处过人,而一生又屡经坎坷,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、天真浩瀚,观其书法即可想像其为人。
很多历史名人如李纲、韩世忠、陆游,以及明代的吴宽、清代的张之洞,都学习他的书法,黄庭坚在《山谷集》里说:「本朝善书者,自当推(苏)为第一。传世书作有《治平帖》《归安丘园帖》《新岁展庆帖册页》《一夜帖》《前赤壁赋》《醉翁亭记》《黄州寒食诗帖》《答谢民师论文帖》《渡海帖》《洞庭春色赋》《中山松酸赋》等。特别是《黄州寒食诗帖》是他元丰三年(1080年)二月写。因为苏轼45岁时,因受新党排斥而身陷「乌台诗案」后被贬谪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。这一时期,苏轼郁郁不得志,生活上也穷愁潦倒。第三年四月,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,苏轼作了两首寒食诗。元符三年1100年),黄庭坚在寒食诗原迹上书了一则题跋,与东坡原迹可谓互为辉映。
《黄州寒食诗帖》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。这是苏轼被贬黄州遇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。诗写得苍凉多情,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。书法通篇起伏跌宕,光彩照人,气势奔放,而无荒率之笔。其用笔如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,笔意雄劲,运笔迅疾而稳健,点画丰腴而润泽,可谓「端庄杂流丽,刚健复婀娜」,故有「苏书第一」之称。
苏轼将诗句中的心境情感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,或正锋,或侧锋,转换多变,顺手断连,浑然天成。其结字亦奇,或大或小,或疏或密,有轻有重,有宽有窄,参差错落,恣肆奇崛,变化万千。难怿黄庭坚为之折服,叹日:「东坡此诗似李太白,犹恐太白有未到处。此书兼颜鲁公、杨少师、李西台笔意,试使东坡复为之,未必及此。」(《黄州寒食诗跋》)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:「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,必以此为甲观。」《黄州寒食诗帖》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,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,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、颜真卿《祭侄稿》之后的「天下第三行书」。
苏轼在黄州作的诗中,曾经描写过此时忧郁苦问的心情,「我谪黄岗四五年,孤舟出没烟波里。故人不复通问讯,疾病饥寒疑死矣」。在这一卷名迹后面,有苏轼写的段话:「就去岁作此献,未尝轻出以示人,见者盖二人而已。饮之有使至求近文,遂亲书以寄。多难畏事,钦之爱我,必深藏之不出也。」而且这篇书法是他的平生力作。丰腴雄健的笔画.端庄厚重而又妩娜多姿的结构、神采秀发而又自然萧散的风神,都使得此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。
苏轼才华横溢,心灵丰富,对大自然和生活充满了热爱,在书法中寄寓了自己雅致而高尚的情怀。天分很高,书法自有一种风流韵胜,力去斧凿难饰,追求清新自然。苏轼在书法中写意、乐心,自由挥洒,抒情适意,他追求的不是规行矩步,刻意装饰,而是在适意书写之中自然达到神清气爽,此赋书法意趣盎然,天真烂漫,表现了他生命的流走。随着他阅历的加深,书法也愈益放出光辉,笔迹的流转表达出书家修养的高妙境界,书法是他追求自我精神的遨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