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徽宗官窑之惊鸿易逝的另一个原因

宋徽宗执政25年,在瓷器方面下了不少功夫,器型、釉色、品类非常丰富 ,品质不断提升,到崇宁年达到一个高峰。建中靖国初 ,官器就有改变,生产出了一种天蓝失透釉,釉质细腻纯正,不开片,和之前的汝窑宋瓷完全不同:

北宋天蓝失透釉三足双耳炉

这个时期,好像科技十分活跃,不断研制新品种,又生产出一种薄质纯玛瑙釉瓷器,带文武纹,也就是后人说的「金丝铁线」,非常细致:

北宋哥窑黄地玛瑙釉水仙盆

北宋官窑玉石釉双耳瓶

北宋官窑红玛瑙釉花口瓶

北宋官窑黄玛瑙釉酒盏

宋徽宗官窑的特点:一是玛瑙玉石入釉,器质「似玉非玉胜似玉」。二是器型经典精巧,香灰胎,高温烧制,胎薄质坚。三是失透釉,玉质温润 。四是官瓷礼器,一般有款「大宋汝窑」、」皇宋官窑」、「大宋哥窑」、「奉华」、「宋徽宗」、「蔡」「等款识。五是香灰胎或者叫青灰胎是宋徽宗官窑的主要特点,质同紫砂泥,品质非常优良。不是全部宋徽宗官窑都是香灰胎,宋徽宗之前汝窑和一些的玛瑙釉并非香灰胎,而是黄米胎,笼统说汝瓷是香灰胎是汝官不分的说法。

北宋官窑天青釉双耳瓶

为什么宋徽宗之官窑会这样扑朔迷离?甚至现在故宫收藏的宋瓷中也只一两件有「奉华」字款,宋朝官窑哥窑的真面目至今难说清楚。我看有一重要原因是宋代儒家文治精神、以俭治国的理念的无形约束,使宋徽宗不敢过分张扬的缘故。金兵南侵,作为宋朝的核心技术,官款瓷器具很有可能提前匿藏某处。由于宋官用器只局限于皇宫,少有流失,所以后世流传官品极少,只少量「奉华」「内府」「蔡」等纪念款宋瓷偶见。

北宋哥窑双耳瓶

宋史演义有一段故事说:自九鼎告成 ,徽宗心渐侈汰,由逸生骄。某日,召辅臣入宴,令内侍出玉琖玉巵,指示群臣道:「朕欲用此物,恐言路又要喧譁,说朕太奢。」蔡京起奏道:「臣前时奉使北朝 ,辽主尝持玉盘玉巵,向臣夸示,谓此系石晋时物,恐南朝未必有此 ,臣想番廷尚挟此居奇,难道我堂堂中国,反不及他么?但因陛下素怀俭德,不敢率陈,今既得此佳制,正好奉觞上寿,哪个敢说是不宜用呢?」徽宗道:「先帝作一小台,言官已连章奏阻,朕早制就此器,正恐人言复兴,所以不便轻示。」徽宗尚知顾忌。京又答道:「事苟当理,何畏人言?古人说得好:『惟辟作福,惟辟作威,惟辟玉食 ,』陛下富有四海,正当玉食万方,区区酒器,何足介怀?」

我想,这些所谓玉琖玉巵有可能就是官窑瓷器,一来按耐不住想向群臣展示一下,二来又怕言官不留情面,故作姿态,和蔡京一唱一和,表演了一段戏。人主之大患,曰喜谀,曰好侈 ,曰渔色,徽宗兼而有之。但宋徽宗造官瓷 ,从上面这个故事来看,并不敢过度张扬,主要是个人兴趣所致。

宋代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最到位的一朝 ,人文汇萃。文臣武将,人才出众,同朝议政,生动活泼,精彩纷呈。宋朝重文轻武以积弱的说法并不正确,强秦尚武亦不过百,人亡政息才是主因。正如《反经》讲的:臣闻三代之亡,非法亡也,御法者,非其人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