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筚路蓝缕,百年来薪火相传;栉风沐雨,一世纪春华秋实。值此洛阳师范学院建校百年之际,洛师官微将陆续推出建校百年来部分优秀学子事迹。
李翔梧(1907-1935),原名李凤周,学名李勃,字翔梧,河南洛宁人。1921年考入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。
在学校目睹和参与了洛阳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,逐步萌发了革命思想。为进一步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生活之路,1923年他又转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学习。他在学生中组织了一个小型读书会,研读《共产党宣言》《唯物论浅说》《新青年》《向导》等进步书刊。不久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「河南青年学社」,并很快成为该社的骨干。其间,他和同学们一起创办《春光》墙报和《前哨》板报,在《现代评论》《学生杂志》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诗文,抨击时弊,揭露黑暗,鼓舞人民斗志。他还是家乡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,对家乡地下党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。1924年,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25年秋,李翔梧从第一师范毕业后,被派到国民党左派办的一家报纸《国民新报》工作。后受河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留学,并根据需要转为苏联共产党,取名日达诺夫。他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,和蒋经国是同班同学,和邓小平是校友,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料影印文件显示,李翔梧与蒋经国同在四班,邓小平在七班。而后到东方大学担任翻译,还曾被派到中苏边境的赤塔联络站工作。他精通四国语言,是东方大学水平最高的翻译之一。他身居异国,却极为关心国内的政治局势,特别关心文化战线上的斗争。1926年,当他得知郭沫若正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右翼梁实秋等人斗争时,曾写信给郭沫若,支持他的文学主张。
1927年,经曹靖华夫妇介绍,他与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刘志敏相识并结为革命伴侣。1929年,李翔梧夫妇回国,被派到上海,在中共临时中央军委做秘书工作,经管机要文件,负责接头联络和召集会议。
后他被派至苏区工作,担任红四军十师政治部秘书长。宁都起义后,他被派到起义部队(已改编为红五军团)工作,先后担任红十四军四十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,红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、宣传部部长,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。
1933年,他担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、宣传部部长等职,同时兼任《红色中华》编委。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,中央红军开始长征,他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,任中央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。在异常艰难的战争条件下,他起草了《中共中央给中央分局训令的讨论提纲》《巩固我们的部队》等文件,指导留守部队坚持斗争。
1935年2月,李翔梧部在赣粤边界的江西会昌天门嶂活动时,被敌人突然包围。战斗中,他身负重伤,为掩护同志们突围,壮烈牺牲,年仅28岁。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「永远的丰碑」栏目专题报导。
韩钧(1912-1949),原名韩水清,曾用名韩永信,河南新安人。1926年夏,考取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。曾任中共北平市委秘书长兼军管会秘书长。
在学校,他积极开展进步宣传活动,先后组织「微飙社」研究白话诗,组织「社会科学研究会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。
1929年离开学校后,他到偃师等地担任小学教员。1931年冬,九一八事变后,赴北平投身革命,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32年,担任北平抗日义勇军青年队队长,参加中共北平市委组织的抗日反蒋「八一」大游行示威,被反动军警逮捕,关进草岚子监狱;入狱不久,他就和薄一波领导的狱中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。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,他积极参加难友们「反反省政策、反克扣伙食、反封锁书报」的斗争。1933年他在狱中转为中共党员。为反抗敌人对政治犯施加的种种迫害,他与难友们开展了长达7天的绝食斗争。虽绝食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,但是韩钧与薄一波、刘澜涛等12人却被判处死刑。后因故宪兵三团南撤,他们方得倖免。
1936年9月,韩钧等人被营救出狱。随即按照刘少奇同志的秘密指示,奔赴山西抗日战场,创建了数万人的抗日武装——决死二纵队,英勇抗战,浴血八年,成为真正的民族解放的钢铁长城。滕代远总参谋长代表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、毛泽东主席宣布:「决死二纵队是党领导的有保证的部队。」
1940年8至10月,率部在交城、汾阳一线参加「百团大战」。此后三年,他先后担任决死二纵队司令员、党委书记,晋西北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,陕甘宁晋绥五省「联防司令部」秘书、秘书长等职。1942年,毛泽东电示晋绥军区,高度评价韩钧领导的八分区工作,号召各分区「开展八分区那样的战斗,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,挤小敌人」。
1944年5月,中共河南区党委在延安成立,韩钧为党委委员。11月,到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,很快打开了豫西的抗日局面。1944年11月,毛泽东接见韩钧,当面称赞他为「娃娃将军」。1945年1月,豫西二地委、豫西二军分区、二专署成立,韩钧任地委委员兼军分区司令员。5月26日,在「豫西事变」中,迅速平息原受编的渑池上官子平部叛乱,稳定了局势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韩钧又回到部队,指挥晋东南、豫西、豫南地区的解放战争。1948年春,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兼党委书记,负责筹建河南军。1948年12月,他参加平津战役,随叶剑英在北平西山前线指挥战斗,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参加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,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卓越功勋。
北平解放后,韩钧出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员、市委秘书长兼管委会秘书长。
1949年3月23日,因过度操劳病逝,年仅37岁。
1989年,他的战友编写了《韩钧传略》,薄一波为该书写序。中共北平市委在韩钧墓碑上写着:「自参加革命以来,经历法庭、监狱和战场的考验,一直是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贞而优秀的战土。」
本期编辑:赵云涛
文图:校史办